为了了解山大百年的历史进程,针对我校生物学科的发展进行相关调研,并从生物学科的发展进程中探寻本学科发展的轨迹。2013年党组织立项“品味山大百年历史,踏寻生院百年足迹”活动之一,wnsr888威尼斯2012级博士党支部的部分党员于4月初对本院微生物降解纤维素领域的泰斗高培基教授进行了专访。年近耄耋之年的高老师机智幽默、和蔼可亲,和同学们畅谈了我院历史发展大事件、微生物学发展的概况及目前面临的困境与机遇等话题。通过与高老师面对面的交流,同学们领略了老一辈优秀学者的科研风采,揭开了我院发展变迁的一段尘封历史。
20世纪50年代,wnsr888威尼斯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生物学科是以童第周先生、曾呈奎先生为学术带头人的胚胎学和海洋植物学。1957年生物系、水产系几位教授率先向山东省委提出发展“海洋山东”的建议,近百名师生暑假间两次去黄海、渤海沿岸考察并写出报告,受到国家和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周恩来总理给予了肯定,人民日报报道了此消息。
20世纪初微生物学起源于医学微生物,微生物学主要研究工作发源于法国巴斯德研究所。1950年王祖农先生应邀由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回国,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微生物学专门化,1958年扩建为微生物学专业,这是我国普通微生物学的开始。当时主要研究内容为土壤中木素、纤维素生物质转化与固氮相关性,是为解决“土壤肥力递减率”这一困惑农业发展的难题而进行的,先后开展了青岛城阳盐碱地、江西酸性红壤、吉林黑土退化等研究,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80年代石油危机后,在王祖农先生的带领下,以高培基老师为首的我院微生物人进行了转化纤维素生物质为酒精的工程技术研究,经过多年的奋斗,已将这项研究转入工业化生产。近年来,国家农业规模化发展以及环境污染日益严重,wnsr888威尼斯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了与物质、能量、环保相结合的纤维素生物质转化的综合利用研究。
在开展上述研究的同时,王祖农先生很重视培养年轻一代学习数理化学科知识。先后引进了2名生化研究生进入微生物学科工作,带领青年一代,拜访wnsr888威尼斯数学、物理、化学、电子(计算机学院前身)等学科的系主任。几十年来高老师和山大数理化学科几代人建立了联系,高老师认为学院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很大程度得益于与数、理、化等学科不断学术交流的思维方式。
微生物学科的发展和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立推动了wnsr888威尼斯其它学科的发展。1998年申报生命科学一级学科时,依当时教育部规定,只有2个博士点的学科不能进入一级学科,主持会议的陈笙院士认为“wnsr888威尼斯微生物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推进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化学发展的作用,可进入一级学科”。
高老师负责我院微生物的研究生工作和担任我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十几年,对研究生校内的学习和校外的工作做过很多调研。与高老师同时代的老一代学生,毕业后都进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军事医学科学院等科研单位工作,并且成为了这些单位的骨干人员和领导,但是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发生了变化,我院微生物学毕业生占这些单位人员的比重逐渐下降,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目前,在国外发展的wnsr888威尼斯微生物学专业的学生可能有几百人,但现在能进入研究员、教授这个层次的只有三个人,他们曾经都是山大胶体化学的本科生,毕业后进入微生物所读硕士研究生,交叉学科的优势可能是他们成功的原因。
高老师虽已退休,但仍心系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多年教学科研工作让高老师感到一个基础学科不进入应用是没有生命力的,要进入应用,就要进行多个学科的结合。结合自身受教育和多年教学科研工作的心得体会,高老师对学院未来发展积极献言献策。首先,生物学科的发展离不开数、理、化、计算机等多学科的支持与学科交流;其次,生物学科发展必须面向国家发展过程中工业、农业,原子等未解决的重大需求,与党中央的科学发展方针真正保持一致;再次,教师们应建立为中华复兴做出贡献的人生观,应组建几个有竞争力、研究方向有特点、能不断创新的团队;对于即将落成的青岛校区,高老师认为增量发展方式适于青岛校区学科的发展。学有专长的领军人可带领多学科的青年教师并结合引进高水平外援组建成有竞争力、不断创新的团队。
对于现在感到困惑和犹豫的青年学生特别是研究生,高老师也给出了一些建议。个人的研究兴趣要与整个学科的发展相适应,要懂得科学发展观;个人世界观也非常重要,要有追求,有一辈子解决某个问题的志向,要主动积极探寻自己的研究工作在学科中的地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我们应该报答国家和社会。人所处的环境是极其多样的,年轻人不能掌控环境,所以要适当适应环境,而不要走极端,要坚持先有温饱,后有发展的原则,年轻人自己不灰心,坚持努力,总会取得成功。
虽然已近80高龄,但高老师仍全心致力于年轻时就感兴趣而由于客观条件不成熟未能付诸实践的酶的突变机理和酶的催化机理的研究。科研不仅是高老师的工作,也融入了他的生活。谈及支撑高老师持续奋斗在科研前沿的动力是什么,高老师说:“我在50年代成长,受到的教育让我知道衣食住行都是人民供给的,应该做贡献,有回报,不能总享受。山大的教育让我明白,学科上要解决问题,不能支离杂碎,决不能造假,要逐步发展。”从朴实的话语中同学们深深感受到了高老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执着敬业的科研态度。
最后,高老师用马克思的话与同学们结束了这场让我们受益匪浅的采访:“在科学道路的攀登上,是没有平坦大道可走的,只有那些不谓艰险的人才有可能达到光辉的顶点。”高老师还幽默的将习近平主席关于改革的谈话套用在科研中说:“科学研究工作只有现在进行时,没有现在完成时。”
高老师朴实、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毕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执着精神,勤奋坚韧、实事求是的做事态度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高老师对国家民族、对科学研究、对青年人才、对科学道德的挚爱,高瞻远瞩、不为时迷的超脱眼光,深深教育感动了采访现场的同学们,鼓舞着我们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向前奋进。(宋文霞、王金兰)
高培基老师接受采访中
高培基老师与同学们在采访现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