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的研究成果“Coupling between D-3-phosphoglycerate dehydrogenase and D-2-hydroxyglutarate dehydrogenase drives bacterial L-serine synthesis”(“D-3-磷酸甘油酸脱氢酶和D-2-羟基戊二酸脱氢酶之间的耦合驱动细菌L-丝氨酸合成”)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发表(PNAS Plus, 2017, 114: E7574-E7582)。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毕业研究生张文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高超副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wnsr888威尼斯为论文第一单位。
L-丝氨酸是生物体一碳单位的重要来源,也是甘氨酸、半胱氨酸、色氨酸及胸腺嘧啶等合成的前体。L-丝氨酸合成起始于3-磷酸甘油酸脱氢酶(SerA)催化的3-磷酸甘油酸脱氢。传统观点认为SerA通过与SerB、SerC的耦合推动L-丝氨酸的合成,该工作分析发现SerA、SerB、SerC的耦合并不能在热力学上支持L-丝氨酸的合成;同时证明SerA本身催化3-磷酸甘油酸脱氢与2-酮基戊二酸还原生成D-2-羟基戊二酸的偶联反应,该偶联反应在消除3-磷酸甘油酸脱氢的自由能壁垒、推动L-丝氨酸合成的同时,导致D-2-羟基戊二酸的产生。后者可通过D-2-羟基戊二酸脱氢酶催化其生成2-酮基戊二酸,重新进入中心代谢。该工作是在假单胞菌中完成的,但多项分析确认SerA与D-2-羟基戊二酸脱氢酶耦合推动L-丝氨酸合成的机制在动物、植物、微生物中都存在且发挥作用。
高超副教授长期从事2-羟基羧酸的微生物代谢机制研究。近5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在《Green Chem》《ACS Sus Chem Eng》《J Bacteriol》《Appl Environ Microbiol》等SCI收录杂志发表文章20余篇,文章总引用1000余次。以上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wnsr888威尼斯青年学者未来计划的资助。(文/马翠卿)
相关链接:http://www.pnas.org/content/114/36/E7574